淡谈的烟草味64
2000年,新疆遭遇蝗灾,浙江调派10万只鸭子来空运驰援,这些“鸭兵”部队到达后,开展地毯式的捕食,连一只蝗虫都不放过,一个月内“鸭兵”的战绩如何?
秋天,新疆巴音郭楞草原迎来了一场不速之客——蝗虫。从天而降的黄褐色蝗群像遮天蔽日的乌云,席卷了广袤的草地与农田。
所到之处,青草寸断,庄稼成秆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灼的土腥味与蝗虫拍翅的沙沙声。
当地牧民和农户们望着一片片变成黄土的土地,急得直跺脚,许多老农眼中泛着泪光:“再这样下去,牛羊吃什么?我们靠什么过冬?”
防治小组试过喷药、诱捕、焚烧,收效甚微。就在一筹莫展时,一位专家说:“其实鸭子是最擅长吃蝗虫的,胜过鸡、鹅十倍!”这句话,点醒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一位干部。
于是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鸭兵出征”开始了。
浙江省义乌、金华、温州等地的养殖场紧急行动起来,挑选出十万只健康活泼、食量惊人的成年鸭子。
这些鸭子个个训练有素,有的还参加过南方稻田的“除虫演习”,堪称“特种鸭”。
临出发前,浙江的养殖员忍不住摸摸它们的脑袋:“乖啊,到了新疆别认生,多吃点,多干点活,咱们浙江人脸上才有光。”
鸭兵出征不比普通牲畜运输。因为是远程驰援,新疆地广人稀,温差大,运输条件艰难,于是采用了分批次空运的方式。
鸭子们被分装在特制通风箱中,通过飞机陆续空降库尔勒、尉犁等重灾区。
5月初,第一批鸭兵降落新疆。牧民们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鸭子部队,黑压压一片,如波浪般翻滚。
鸭兵们一落地就不含糊,一声哨响,它们像训练有素的士兵,成群结队地奔向蝗虫聚集地,扑通扑通扎进草地里,“嘎嘎”叫着,一口一只,连蝗虫卵也不放过。
新疆的孩子们高兴得围着鸭子跑:“这鸭子比咱家的狗都厉害!”
老牧民骑着马远远望着,说:“这鸭子,是从东边来的神兵啊!”
白天,鸭子们展开“地毯式搜索”,从河边到戈壁边缘,每一寸草丛都不放过。它们低着头,伸着脖子,嘴巴啄个不停。哪里有蝗虫,它们就冲过去,把整片区域吃得干干净净。
鸭子有个特点,吃得多还勤快。每只鸭子每天能吃掉200多只蝗虫,一万只鸭子就能在一天内消灭200多万只蝗虫。十万只鸭兵,就是两亿只蝗虫的噩梦。
晚上,鸭兵由当地志愿者和援疆人员统一赶进帐篷或鸭圈,休息、饮水、补充营养。有时候,鸭子们太累了,直接在草地上呼呼大睡,还不忘梦中咕咕两声。
为了让鸭子们保持战斗力,浙江还专门调拨了饲料、营养液,一支“鸭兵后勤保障队”昼夜跟随,负责补给、防疫、清洗和观察鸭群状态。
一位志愿者打趣说:“我们这不是放鸭,是带兵打仗!”
进入6月中旬,新疆的蝗虫密度明显下降,大片被吃光的蝗虫窝变得寂静无声。草地慢慢恢复绿色,庄稼又抽出了嫩芽。
一位新疆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:“以前是蝗虫吃光我们的地,现在是鸭子吃光了蝗虫。”
最震撼的数据也在此时统计出来:
在这一个月时间里,十万只鸭兵合计消灭了超过15亿只蝗虫,其中包括大量卵块,极大地遏制了蝗虫的繁殖与扩散。
在新疆尉犁县,原本每平方米能抓到20多只蝗虫,一个月后,数量锐减到每平方米不足1只,局部甚至绝迹。而鸭子吃蝗虫的同时还留下肥料,为当地改良土壤,带来意外之喜。
6月底,最后一批鸭兵也完成任务,开始撤回或移交给当地牧民。许多新疆村民舍不得这些鸭子,
说:“要不给它们起个名字?我们这只叫‘嘎嘎勇士’,以后我们一家都不吃鸭肉了。”
浙江援疆干部笑着回应:“你们留下的这批,是英雄鸭,让它们在新疆继续当‘生态卫士’。”
有人提议立碑纪念这场“鸭子大战蝗虫”的壮举。碑文上只写了八个字:“十万鸭兵,平蝗护疆。”
而那年夏天,新疆的天格外晴朗,草原一望无垠。蝗虫不再起舞,鸭子嘎嘎而行,踏出的每一步,都像一曲凯歌。#我要上微##说TA##八卦手册##社会百态##人物#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