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霞在等你:#新疆一家亲#新疆巴州一家亲:大漠边疆的团结史诗与温暖实践在新疆巴音郭楞蒙

巴音郭楞 更新于:2025-06-25 03:37
  • 雪球丫丫
    #新疆一家亲#
    新疆巴州一家亲:大漠边疆的团结史诗与温暖实践

   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(简称巴州),“一家亲”的情怀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,化作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长城、库尔勒香梨园里的欢声笑语,以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温暖瞬间。这座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,用“结亲连心、产业共兴、文化共融”的生动实践,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。

    一、结亲连心:跨越血缘的亲情网络

    在巴州,结对认亲不是形式化的任务,而是“以心换心”的情感交融。自2016年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活动启动以来,全州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认亲全覆盖,累计走访群众679.93万户次,解决困难诉求215.69万件。

    • 田间地头的守望相助:巴州人民医院药师刘涛与维吾尔族农民萨吾提·尕衣提的结亲故事,是巴州民族团结的缩影。8年来,刘涛不仅在农忙时挽起袖子下地干农活,更用专业所学为亲戚监测血压、联系专家会诊,甚至在萨吾提突发肺炎时彻夜守护。这种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情谊,让萨吾提感慨:“石榴籽抱得紧,是因为每颗籽都贴着心。”

    • 灾难时刻的生死相依:且末县村民肉孜·牙生家中因火灾陷入困境时,结亲干部第一时间联系保险公司,5万元赔付金让他重燃希望。这样的故事在巴州比比皆是:轮台县退伍军人张维经营超市15年,以进价销售商品给困难群众,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5万元,被当地人称为“暖心大哥”。

    二、产业共兴:沙漠变绿洲的共富之路

    巴州将民族团结融入产业发展,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成果。

    • 治沙精神铸就绿色奇迹: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,全县各族干部群众25年如一日战风沙,在沙漠中营造出长23公里、宽7公里的绿色长城。这片“人造绿洲”不仅锁住黄沙,更培育出大芸、红枣等特色产业,让村民在沙海中“淘金”。

    • 香梨产业串起致富链:库尔勒市依托“库尔勒香梨”地理标志,打造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维吾尔族果农阿不都热合曼与汉族技术员李建国结对后,香梨亩产从1.2吨提升至1.8吨,收入增长60%。如今,库尔勒香梨年产值超50亿元,成为各族群众的“致富果”。

    三、文化共融:千年丝路上的精神共鸣

    巴州以文化为纽带,让各民族在交流中共筑精神家园。

    • 非遗传承中的双向奔赴:博湖县草原上,蒙古族长调与维吾尔族都塔尔琴声交织。在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中,汉族学生张晓雨跟随蒙古族老师学习托布秀尔弹唱,而她的维吾尔族同桌阿依古丽则迷上了京剧脸谱绘制。这种跨民族的文化互鉴,让中华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    • 节日共庆里的情感升华:古尔邦节时,汉族亲戚带着自制的糕点走进维吾尔族家庭;春节来临,少数民族群众贴上春联、包起饺子。在巴州团委组织的“同过一个节”活动中,各族群众通过齐唱国歌、诗歌朗诵、知识问答等形式,在欢声笑语中深化“四个与共”认同。

    四、创新治理:润物无声的团结密码

    巴州探索出一套“有形有感有效”的治理体系,让民族团结成为可感知的日常。

    • “微行动”撬动大团结:全州推广“六好”微创建,从“好邻居”“好商户”到“好家庭”,用身边榜样引领风尚。库尔勒市梨香街道的“团结巷”里,汉族商户王建军主动为少数民族邻居提供就业岗位,维吾尔族大妈帕提古丽则每天帮他看店,成为“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”的典范。

    • 法治护航共筑和谐:巴州将民族事务纳入法治轨道,开展“宪法进万家”活动,培养“法律明白人”1.2万名。在且末县“石榴籽”调解室,汉族法官与维吾尔族调解员联手,用“情理法”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,调解成功率达98%。

    结语

   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博斯腾湖畔,从结对认亲的田间地头到产业共兴的致富车间,巴州各族群众用行动诠释着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真谛。在这里,民族团结不是宏大的叙事,而是刘涛为亲戚守护病床的夜晚,是张维超市里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,是且末县沙漠中倔强生长的绿色奇迹。这种跨越民族、地域、文化的深情厚谊,正如库尔勒香梨花般,在春风化雨中绽放出最甜美的果实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